2019年度党建工作总结汇报范文
XX年以来,农牧局党委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学习型机关、和谐型团队、干事型队伍”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五抓无推进”发展思路,夯实党建基础、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引领力、激发内动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服务力,为“三农”工作上台阶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狠抓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引领力
一是强化学习,苦练内功。局党委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认真开展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相结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党委班子成员的思想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新形势下驾驭全局的能力。
二是团结协作,促进民主。局党委把党内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定期实行党务政务公开。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落实到领导班子运行的各个环节,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是廉洁自律,作好表率。局党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三个环节,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部署,同落实。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局党委将所有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健全、规范、落实了财务收支、审批和监管的相关制度,实行会计初核、逐级把关。
二、狠抓队伍建设,切实激发内动力
局党委通过健全制度、增添措施,强管理、重培养,着力打造一支本领过硬、业务精通、甘于奉献、务实争先的党员干部队伍。
一是重抓人格塑造,激发党员奉献意识。局党委在抓好党员发展的同时,注重抓好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年初制定党员政治理论学习计划,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举行专题讨论,加强党员、干部对“xxxx”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对党员的政治理论教育,全局呈现出不比职位比奉献、不比利益比业绩、不比资历比能力的良好局面,也涌现出许多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服务基层的优秀党员。
二是强化素质培养,提升职工专业技能。局党委积极为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方面是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支持职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更新知识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农牧业新技术。目前农牧局系统已有58人完成了各类在职学历教育,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42人。另一方面是深化激励人才活动。注重发挥每一名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推行事业单位干部聘任制。XX年以来,局党委深入开展 “三比三创”活动,喊响了“一名职工就是单位形象,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口号,评选出市级优秀人才3名,市级拔尖人才各5名,局党委还对评选出优秀拔尖人才给予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三是加强教育培养,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努力做好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工作,严格发展工作程序,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积极探索在基层一线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在下属各支部,今年培养发展对象4名,并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教育和培养。
三、狠抓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凝聚力
局党委把党建工作与机关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团结和谐、乐于奉献的氛围,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是营造关爱环境。建立了班子成员间交心谈心制度以及班子成员与一般干部交心谈心制度,及时化解机关干部在思想上、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局党委还积极协助机关干部职工解决子女升学、家属就业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困难职工、贫困党员、贫困家庭的关心、关爱力度,组织干部职工捐款捐物献爱心,在他们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送去关怀和问候。
二是激活干部活力。依托重大节日组织开展了职工文体活动、棋牌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局党委还注重党员、干部、职工的信心培养和成就感培养,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空间、干事的环境、展示的舞台。肯定有贡献、有成就的职工,鞭策鼓励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职工,充分激发每一名党员、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奋工作的激情,鼓励他们结合实际大胆想事、大胆谋事、大胆干事,整个农牧局拧成了一股互助、互补、共同协作的强大团队力量。
三是积极送温暖。局党委除关心机关职工外,还倡导、发动干部职工将党的温暖和爱心送到基层。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捐款捐物帮扶乡镇的贫困学生和贫困户,捐资5000元帮助高崖镇的贫困户发展生产,并在节日期间准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在“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农牧局全体党员积极为帮扶村出资金、出技术、理思路、调结构,支持连搭乡有关村1万多元资金,解决了村民行路难、吃水难、环境整治等问题;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4期,培训农民1100人次,印发技术等科技资料3000余份。
四、狠抓农业发展,切实提升服务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局党委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把党建工作与农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强党建工作促进全县农牧业发展,服务于全县发展大局。
一是立足全县实际,理清工作思路。局党委结合县情,确立了“提升素质,服务三农,闯出特色,做强产业”的农牧工作发展新理念和“1223456”农业发展新思路,围绕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稳定这个主题,推进基层兽医体制、种子管理体制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三项改革,落实以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和农村三大管理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以加快农牧业标准化进程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强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对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服务引导和支持,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服务;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加快“一池三改”步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支持乡村引导农民自愿投劳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开展农村人才培训,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继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实现“乡风文明”服务;强化农村“三大管理”,为实现“管理民主”服务等四个服务;突出优质粮油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治六大工作,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创新服务载体,助推经济增长。局党委坚持以心系三农、情连三农、带着感情服务三农为工作指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以“服务农民,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增效;服务农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服务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内容的“四服务”主题活动,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由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转变,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科技特派员”的身影。同时,通过实施粮食增产增收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生猪标准化生产、农村沼气建设、保护性耕作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套项目,提高了全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增强发展后劲。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县委“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的总体要求,狠抓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一是25万亩的双垄沟种植任务已全部落实到全县21个乡镇244个村的8.5万农户,落实面积25.6万亩;二是总投资2681.3万元的6490个“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全面启动,所需物资全部到位,沼气池开挖3700个,建池完成3400个,三改完成1400户;三是农村“三电合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已派人员赴北京进行了系统专门培训,待项目配套设施全部到位后,即将安装运行;四是投资171万元改扩建的中连川、贡井、来紫堡等13个乡镇兽医站建设,已按照实施方案和建设要求完成已全面开工建设;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批复,正在起草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六是旱作农业项目按照方案要求,目前已确定了基地,年计划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苗50万株,已生产35万株。同时,我们把打造品牌、扩大影响作为引导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抓好高原夏菜品牌保护的基础上,依托小康营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油桃生产,推介 “兰州·榆中‘龛谷仙桃’”又一特色品牌,切实提高榆中农业发展的影响力。
五、下一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继续加强党委和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定期研究党员队伍和党建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党建工作的经验;加强班子成员的自身修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尊重,协调一致,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继续坚持党的“三会一课”制度。各党支部坚持每月一次党的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支部大会,机关党委要定期组织党课。同时要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用党纪党规来约束每个党员的行为。要继续抓好党员的发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凡是不经培训、不按规定进行培养考察的不能列入发展对象。要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围绕全局的争创工作,多渠道、多途径地宣传农业、宣传科技、宣传我局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成果。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农牧中心工作搞好党的建设。党委和党支部要用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党建工作。
(四)继续把加强作风建设与农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坚持落实“一岗双责”和其他制度,切实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坚持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对违法违纪党员要严厉处理。要运用“争创”活动的载体在广大党员中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广大党员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党员,弘扬正气,为我局实现争创一流农业科技队伍的目标奠定基础。